• <acronym id="vkcbe"></acronym>

    1. <td id="vkcbe"></td><pre id="vkcbe"></pre>
      <track id="vkcbe"><ruby id="vkcbe"></ruby></track>
    2. <pre id="vkcbe"></pre>

      <td id="vkcbe"><ruby id="vkcbe"></ruby></td>

        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的比較研究

        時間:2023-04-12 10:47:31 版權聲明 舉報文章

        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的比較研究

        摘要:當前,關于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較多,但爭議仍較大。美國、OECD和歐盟等主要經濟體均在不同時期構建了數字經濟及其相關的新經濟、知識經濟等統計監測指標體系,中國國家統計局也了《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比較發現: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指標體系隨國別地區不同和發展階段不同而變化,中國的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相對更加完整、科學;國內外的現有指標體系相對偏重年度以上的低頻指標而在年度內的高頻指標方面較弱,相對偏供給側而對需求側關注較少。

        關鍵詞: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指標體系;比較研究

        一、引言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數字化轉型正在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發生深刻變革,對世界經濟、政治和科技格局產生深遠影響。近年來,主要經濟體對數字經濟發展非常關注,并出臺實施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國家戰略。數字經濟在中國同樣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產業升級的重大突破口。2017年3月,數字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當前,關于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的討論相對較多,但爭議分歧仍較大。國內外已經有大量關于數字經濟界定、統計核算和發展水平度量指標體系的研究,但仍沒有統一公認的統計指標體系。如OECD、歐盟、美國、騰訊、賽迪等國家和相關機構都有統計數字經濟規模和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但彼此間差別比較大。從已有研究看,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網絡經濟和數字經濟之間有較高相關性,如果從對知識經濟統計的研究算起,對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網絡經濟和數字經濟的統計已經有50多年了。鑒于此,為對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指標體系進行更全面系統的比較,下文將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新經濟、知識經濟及經濟數字化等指標體系也進行簡要說明。

        二、國外主要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指標體系

        (一)美國數字經濟的統計監測指標體系

        根據美國統計局、商務部先后公布的多份關于數字經濟、數字產業相關文獻整理的數字產業統計分類標準見表1。

        (二)OECD數字經濟的統計監測指標體系

        OECD的官方出版物《Measuringthedigitaleconomy:ANewperspective2014》是描繪世界主要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的較完整圖譜,OECD構建的數字經濟指標體系涵蓋具有國際可比較性的4個一級指標和38個二級指標。(三)歐盟委員會數字經濟和社會指數(DESI)指標體系歐盟非常注重數字經濟的發展與統計,歐盟委員會為此編制了數字經濟和社會指數(DigitalEconomyandSocietyIndex,簡稱DESI)并了歐盟數字經濟和社會報告。數字經濟和社會指數(DESI)由歐盟根據各國寬帶接入、人力資本、互聯網應用、數字技術應用和數字化公共服務程度等5個主要方面的30個二級指標計算得出。每個二級指標有不同的權重,具體見表3。

        三、國外其它數字經濟相關的統計監測指標體系

        (一)國外主要新經濟統計監測指標體系

        新經濟是與數字經濟關聯性很強的經濟范疇,以往對新經濟的描述多包含著對數字經濟的概括。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從1999年開始編制新經濟指數,更加關注知識化、全球化、創業、IT驅動、創新驅動,構建的新經濟指標體系包括5個一級指標和25個二級指標。歐盟新經濟統計框架下每個模塊包含了數量不等的代表性指標,第一步會根據統計數據對單個二級指標進行打分,單位多為百分比的形式。第二步將每個模塊下二級指標的分數合成在一起,得出一級指標的得分,并做出共三個層次的國家的排名。第三步將每個模塊的一級指標合成為一個總指標得出最終的新經濟統計結果。參考政府、機構與經濟組織的報告,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門建立了一個針對知識的取得、創造、使用和傳播能力進行統計的綜合性的指標。了新加坡新經濟指數,包括企業環境、信息科技、創新系統、人力資源發展等4個一級指標及14個二級指標。

        (二)國外主要知識經濟統計監測指標體系

        從國外對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指標的相關研究看,與較早時期的知識經濟相關指標體系關系密切。美國經濟學家弗里茲·馬克盧普(1962)在《美國的知識生產與消費》中正式提出“知識產業”一詞,并劃分出知識產業的五個層次:研究與發展、所有層次的教育、通訊及中介媒介、信息設備或設施、信息機構或組織。在馬克盧普研究影響下,馬克·波拉特(1977)以信息產品或服務是否進入市場交易為標準,將信息部門劃分為8個一級信息部門(如信息設備生產部門和專業性信息服務部門)和21個對應的二級信息部門(如政府機構或企業內為政府或企業內部服務的信息部門),通過統計二級信息部門人員收入來計算二級信息部門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在馬克盧普和波拉特之后,普遍根據兩項指標來統計知識經濟(或信息經濟)的規模:一是信息部門(或知識產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二是信息勞動者(或知識工人)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目前,對知識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的權威性研究是經合組織(OECD)在1996年建立的統計知識經濟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從總體經濟形勢、邁進知識經濟的進程、整體R&D投入、政府R&D與創新角色、企業在研究開發與創新中的角色、全球化趨勢、國際貿易、外國直接投資、技術國際化、生產力與收入水平、科學與技術、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出口等12個方面設置了44個指標來度量經合組織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程度、對全球化挑戰的應對能力以及國際競爭力。此外,英國及愛爾蘭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國家競爭力指標”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從這些指標體系的設計看,它們均以OECD的指標體系為基礎,并根據各國的實際情況進行了適當調整。尤其像英國、愛爾蘭等國家和地區在構建自身知識經濟指標體系時,還將可持續發展因素納入指標體系。

        (三)國外主要經濟信息化、數字化統計指標體系

        還有一些國際組織、智庫和企業構建的經濟信息化、數字化指數。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世界經濟論壇的網絡就緒度指數(NRI)、國際電信聯盟的ICT發展指數(IDI)、埃森哲數字化密度指數、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的電子化和數字經濟指數。這些指數因其指標的不同覆蓋面而有不同的參考價值,并與各國官方建立的統計體系形成補充,但在統計數據的完整系統性、定期、延續性等方面有局限,很難滿足及時的特別是高頻年度內對數字經濟的統計監測需要。

        四、中國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指標體系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依據G20峰會提出的《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以及“十四五”規劃綱要、《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網絡強國戰略發展綱要》等政策文件,中國國家統計局于2021年了《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以下簡稱《數字經濟分類》),對數字經濟進行了界定和分類?!稊底纸洕诸悺贩謩e從經濟社會全行業和數字產業化發展領域,確定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的基本范圍。將數字經濟產業范圍確定為:01數字產品制造業、02數字產品服務業、03數字技術應用業、04數字要素驅動業、05數字化效率提升業等5個大類,以及32個中類和156個小類。01-04大類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是指為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數字技術、產品、服務、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以及完全依賴于數字技術、數據要素的各類經濟活動,為數字產業化部分,對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26個大類、68個中類、126個小類,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第5大類是產業數字化部分,指應用數字技術和數據資源為傳統產業帶來的產出增加和效率提升,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涵蓋智慧農業、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數字金融、數字商貿、數字社會、數字政府等數字化應用場景,對應于《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91個大類、431個中類、1256個小類,體現了數字技術已經并將進一步與國民經濟各行業深度滲透和廣泛融合。

        五、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指標體系比較的啟示

        (一)指標體系隨國別地區不同和發展階段不同而變化

        由于各國國情差異、發展階段不同且隨時間不斷變化,導致不同國家、地區、國際組織在不同時期對數字經濟的統計監測指標體系也在不斷調整。并且,顯而易見,不同國家地區的統計核算口徑也不同。從經驗看,不同國家、地區或經濟體的經濟信息化水平和彼此之間的數字鴻溝很難逾越,這種差異對數字經濟指標體系的設置影響明顯。但不同的數字經濟指標體系間也存在聯系。如OECD數字經濟指標體系運用大量數據、圖表對指標進行了全面的對比分析,數據主要來源于歐盟統計局以及OECD不同類別的數據庫。此外,歐盟DESI指數的合成方法參照了OECD的數字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的合成權重。數字經濟指標體系總體仍需持續改進。以國外較權威的OECD的指標體系為例,可進一步圍繞幾個方面改進現有統計監測體系:提高對ICT投資及其與宏觀經濟表現之間關系的度量能力,定義和度量數字經濟的技術需求,制定度量安全、隱私和消費者保護的相關指標,提高對ICT社會目標及數字經濟對社會影響力的度量能力,通過建立綜合性和高質量的數據基礎設施來提高度量能力,構建一個可將互聯網作為數據源使用的統計質量框架。

        (二)中國的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相對更加完整、科學

        一是中國的數字經濟指標體系與國際統計標準接軌且科學性、完整性、可比性好。中國的《數字經濟分類》充分借鑒OECD和美國經濟分析局的數字經濟分類方法,遵循兩者在分類中的共性原則,建立具有國際可比性的數字經濟產業統計分類。同時,準確把握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客觀實際,參照《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2018)》《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統計上劃分信息相關產業暫行規定》等相關統計分類標準,涵蓋了與數字技術存在關聯的各種經濟活動。二是中國的數字經濟指標體系更能充分反映數字經濟發展最新動態和趨勢?!稊底纸洕诸悺坊凇秶窠洕袠I分類》(GB/T4754-2017)同質性原則,涵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符合數字經濟產業特征的和以提供數字產品(貨物或服務)為目的的相關活動,也包含一部分近年來發展迅猛或已出現苗頭卻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尚未單獨列示的數字經濟活動,反映出了數字經濟發展速度快、融合程度高、業務模式新等特點,這在國外的分類和以往研究中也是少見的。注重結合數字經濟發展實際且統計核算上更切實可行?!稊底纸洕诸悺妨⒆悻F行統計制度和方法,聚焦數字經濟相關實物量和價值量指標需求,充分考慮數字經濟產業活動數據的可獲得性,較全面、準確地反映了數字經濟發展態勢?!稊底纸洕诸悺吩谧畲蟪潭壬蠈F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全行業,以便能夠基于現有數據資料或者通過適當補充調查后的所得資料進行統計測算,這也較國外相關統計核算和研究更進一步。

        (三)現有指標體系相對偏重年度以上的低頻指標而年度內高頻指標較弱

        當前,國外主要的數字經濟及較相關的新經濟等統計指標體系多以年度頻率的統計指標為主,因此,較多反映數字經濟發展的中長期態勢。國內關于中國數字經濟統計指標體系也是以年度頻率的統計指標為主,由此,就主要是反映以一年以上的中長期的數字經濟發展態勢,因而對一年以內的數字經濟運行的相關指標的研究較少。這就意味著,探索整理出一些與宏觀經濟相對應的且同時能夠反映數字經濟領域的消費、投資、外貿和就業等變化的且高頻的經濟指標,重點反映短期一年內的數字經濟運行情況,是未來指標體系改進的重要方向。(四)現有指標體系相對偏供給側而對需求側的關注較少從國內外不同經濟體過去幾十年的經驗看,構建的數字經濟及其相關經濟形態的統計指標體系主要是偏產業維度的供給側的指標,而對需求側與消費、投資、出口相對應指標的構建非常初步。不管是美國、OECD等構建的數字經濟指標體系的一級、二級指標,還是歐盟的數字經濟和社會指數的一級、二級指標,以及國外的新經濟、知識經濟、信息經濟、信息化或數字化指標等,還有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字經濟統計指標體系,都很顯然是從供給側的不同產業、行業維度來分類界定和統計的。因此,構建與供給側產業對應的需求側消費、投資、出口指標,也是未來完善數字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弗里茲·馬克盧普.美國的知識生產與消費[M].孫耀群,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鮮祖德解讀《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R].國家統計局網站,2021-06-03.

        馬克·波拉特.信息經濟論[M].李必祥等,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杜秦川

        注:本文為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舉報文章

        上一篇:人工智能賦能中小企業的機制與路徑 下一篇:團體輔導對過度用網學生的干預研究

        被舉報文檔標題: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的比較研究

        驗證碼:

        點擊換圖

        舉報理由:
           (必填)
        緊急刪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務時間:8:00~21:00 承諾一小時內刪除

        免責聲明
        發表評論  快捷匿名評論,或 登錄 后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