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vkcbe"></acronym>

    1. <td id="vkcbe"></td><pre id="vkcbe"></pre>
      <track id="vkcbe"><ruby id="vkcbe"></ruby></track>
    2. <pre id="vkcbe"></pre>

      <td id="vkcbe"><ruby id="vkcbe"></ruby></td>

        技術與創新管理范文

        時間:2023-04-13 11:15:50 版權聲明

        技術與創新管理

        技術與創新管理范文第1篇

        2.生態管理觀:管理思想發展新思維蔣顯榮,劉慧麗,JIANGXian-rong,LIUHui-li

        3.網絡融合環境下的信息增值服務發展模式研究靳巧樂,柯新生,JINQiao-le,KEXin-sheng

        4.匯率升值促進經濟內生增長的效應分析及對策劉麗霞,肖丹丹,LIULi-xia,XIAODan-dan

        5.科技人力資源開發研究的進展與要點述評朱云鵑,夏小玲,唐圣利,ZHUYun-juan,XIAXiao-ling,TANGSheng-li

        6.區域產業轉移"滯后成本"假說探討劉飛仁,欒貴勤,劉超,LUANGui-qin,LUIFei-ren,LUIChao

        7.開發性金融模式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問題研究王嵩,WANGSong

        8.綠色供應鏈與傳統供應鏈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演化博弈分析侯琳娜,王海燕,HOULin-na,WANGHai-yan

        9.我國民營企業核心能力培養研究楊明博,柏秀,YANGMing-Bo,BAIXiu

        10.網絡社會生態系統中信息流動的模型研究曹振飛,CAOZhen-fei

        11.基于自主知識產權視角的跨國公司培育研究吳二嬌,WUEr-jiao

        12.金融生命周期與微小企業融資——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視角田彩英,TIANCai-ying

        13.中小科技型企業知識型員工流失誘因與對策劉融,文江,LIURONG,WENJIANG

        14.我國人力資本測度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石建平,霍學喜,聶鵬,SHIJian-ping,HUOXue-xi,NIEPeng

        15.正則投資項目內部收益率的快速確定陸寧,李萍,陸路,解燕平,趙磊,LUNing,LIPing,LULu,XIEYan-ping,ZHAOLei

        16.企業人力資源規劃中的風險識別與防范劉保平,彭澎,任微微,LIUBao-Ping,PENGPeng,RENWei-wei

        17.上市公司財務預警Z-Score模型應用及修正——以"香梨股份"為例劉開瑞,彌瑩,LIUKai-rui,MIYing

        18.政府科技經費投入與經濟增長相關性的實證研究——西安市為例任靜,賀紅,李彥鋒,趙立雨,RENJing,HEHong,LIYan-feng,ZHAOLi-yu

        19.技術與創新管理 和諧項目管理系統的研究楊亞頻,YANGYa-pin

        20.基于"鉆石模型"的電影產業集群模式構建及評價蘇麗,SULi

        21.基于拔尖創新人才視域下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素質的培養邱必震,QIUBi-zhen

        22.研究生培養質量保證體系探討張曉荔,ZHANGXiao-li

        23.綜合系數法視角下教師講課補助分配機制研究張松燦,ZHANGSong-can

        24.高校教師績效管理研究綜述杜金玲,譚鑫,DUJin-ling,TANXin

        25.新公共管理理論對高校學生干部隊伍管理的啟示馬驍,MAXiao

        26.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核算的若干思考王芳,張大聯,WANGFang,ZHANGDa-lian

        27.大學生研究訓練網絡管理平臺的構建于溯,張曉明,劉紅琳,陳運輝,YUSu,ZHANGXiao-ming,LIUHong-lin,CHENYun-hui

        28.大學生創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研究陳學東,徐婷,CHENXue-dong,XUTing

        29.6σ原理引入高校學生管理和服務工作初探許國平,XUGuo-ping

        30.投標中的工程量清單分析董炳輝,田甜,DONGBing-hui,TIANTian

        31.微觀剩余油仿真研究綜述張留美,潘少偉,ZHANGLiu-mei,FANShao-wei

        32.基于物探確定金鳳礦斷層水突水特征及探測原則淺析惠維淵,石英儒,HUIWei-yuan,SHIYing-ru

        33.依托重點學科建設之文獻資源建設的思考賀秀英,HEXiu-ying

        34.構建以人為本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管理模式張春琴,ZHANGChun-qin

        1.重慶市旅游業發展及創新組合模式徐德體,朱淑芳,XUDe-ti,ZHUShu-fang

        2.農村創新傳播體系研究熊順聰,XIONGShun-cong

        3.基于審計的技術創新管理研究廖雅,樊一陽,陳亞鋒,LIAOYa,FANYi-yang,CHENYa-feng

        4.溫州建設創新型城市視域下的文化要素創新路徑探析李長真,張彤璞,LIChang-zhen,ZHANGTong-pu

        5.我國高校專利成果轉化的立法完善研究劉楊,欒春娟,LUIYang,LUANChun-juan

        6.新建本科院校兩級管理制下的科研激勵銜接田娜,TIANNa

        7.探討高校的學術平臺及構建策略陳華杰,CHENHua-jie

        8.基于重點建設平臺的高校學術團隊建設探討李磊,張明光,孟麗華,LILei,ZHANGMing-guang,MENGLi-hua

        9.青年科研管理人員的工作定位和培養劉華昌,潘蓉,楊向華,王曉華,LIUHua-chang,PANRong,YANGXiang-hua,WANGXiao-hua

        10.資源型企業群落創業治理機制的研究蔡仲秋,張青,CAIZhong-qiu,ZHANGQing

        11.上市公司績效與企業家聲譽的相關性研究李忠民,仇群,LIZhong-min,QIUQun

        12.高校資產經營公司存在問題與發展探析朱驥,岳鵬飛,ZHUJi,YUEPeng-fei

        13.綠源電器營銷體系診斷及對策分析郭姍姍,GUOShan-shan

        14.中小型旅行社戰略定位決策和競爭優勢培育劉力,吳慧,LIULi,WUHui

        15.基于COBIT的信息技術外包風險管理張強林,邵麗萍,ZHANGQiang-lin,SHAOLi-ping

        16.我國中小飲料企業的品牌提升策略研究趙慧,張文松,ZHAOHui,ZHANGWen-song

        17.陜西產業結構的分析及優化研究——兼論產業投資基金的設立牛婷,竇玲,NIUTing,DOULing

        18.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風險的成因分析、問題及應對措施姜方放,JIANGFang-fang

        19.基于地域視角的知識管理研究特點與進展李海波,劉則淵,蘇朝暉,LIHai-bo,LIUZe-yuan,SUZhao-hui

        20.教育投資、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扈曉穎,韓峰,HUXiao-ying,HANFeng

        21.建設工程安全監理的過程控制高俊華,衛建軍,仝炳炎,GAOJun-hua,WEIJian-jun,TONGBing-yan

        22.研究生教育體制改革對信息化建設的啟示李蕓,瞿偉,LIYun,QUWei

        23.論新形勢下法科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及其教育對策魏振波,WEIZhen-bo

        24.關于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設與運行的思考程方明,鄧軍,羅振敏,CHENGFang-ming,DENGJun,LUOZhen-min

        25.跨文化視角下的英語教育穆瑩,MUYing

        26.GIS在城市供水管網信息系統的設計與應用饒德慶,馬平葉,RAODe-qing,MAPing-ye

        27.安徽煤礦水文地質環境分析喬如瑞,QIAORu-rui

        28.深孔預裂爆破應用研究——基于涼水井煤礦42101工作面強制放頂劉團結,LIUTuan-jie

        29.對傳統價值觀的堅守——論《廢都》中的女性形象郭萌,GUOMeng

        30.生態女性主義視域下男性覺醒表征探微馮正斌,FENGZheng-bin

        31.強化陜西基礎科學研究的理性思考劉品陽,胡啟萌,周立秋,LIUPin-yang,HUQi-meng,ZHOULi-qiu

        32.國際化語境下旅宣翻譯文化特質的凸顯策略研究——以西安市臨潼區為例姚克勤,杜安,YAOKe-qin,DUAn

        33.地礦科技論文題名英譯常見謬誤分析鄒虹,ZOUHong

        34.勘察設計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王軻,WANGKe

        35.論現代期刊編輯必須具備的幾種意識技術與創新管理 馬靜,MAJing

        1.技術創新網絡中企業合作動機及合作行為的分析李玲,LILing

        2.高??萍紕撔履芰υu價指標體系初探梁燕,林玉偉,李相銀,LIANGYan,LINYu-wei,LIXiang-yin

        3.山東省科技創新能力現狀調研及對策分析劉惠萍,LIUHui-ping

        4.區域創新驛站建立的借鑒及應考慮的問題向壽生,XIANGShou-sheng

        5.企業持續創新能力研究述評宋婷安,張崢,SONGTing-an,ZHANGZheng

        6.國家創新體系視野下的政府管理創新王凱峰,WANGKai-feng

        7.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分析李響,吳虹,LIXiang,WUHongHtTp://

        8.技術創新型戰略聯盟間的內部風險問題研究袁萍,YUANPing

        9.企業自主創新過程中科技信用缺失原因分析張瓊妮,ZHANGQiong-ni

        10.西部地方高??萍汲晒D化評價體系及方法研究蘇俊宏,于小寧,李高宏,彭渝麗,SUJun-hong,YUXiao-ning,LIGao-hong,PENGYu-li

        11.高??蒲许椖抗芾砟J絼撔卵芯砍:杲?,張體勤,CHANGHong-jian,ZHANGTi-qin

        12.基于BSC和PCA的港口物流績效評價王玖河,白滿元,WANGJiu-he,BAIMan-yuan

        13.基于"管理蜜罐"思維的農村信息技術應用思考李紅霞,LIHong-Xia

        14.基于DEA方法的長三角區域技術創新效率分析喬占穩,劉峰,QIAOZhan-wen,LIUFeng

        15.基于層次分析法和目標規劃的IT外包多項目優選張瑩,王維國,ZHANGYing,WANGWei-guo

        16.并購品牌整合對企業品牌資產的影響研究胡旺盛,高曉燕,HUWang-sheng,GAOXiao-yan

        17.企業逆向物流回收——再制造決策研究賀超,馮春花,HEChao,FENGChun-hua

        18.知識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策略探析高維佳,仲偉林,GAOWei-jia,ZHONGWei-lin

        19.我國科技園區企業加速器的管理研究任靜,鐘書華,RENJing,ZHONGShu-hua

        20.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企業經濟效益評價李仁德,黃國安,LIRen-de,HUANGGuo-an

        21.基于組合權重的離散型制造企業信息化模糊綜合評價李楠,張成磊,羅偉,陳振東,LINan,ZANGCheng-lei,LUOWei,CHENZhen-dong

        22.基于DEA標尺的省際電信市場績效比較呂紅,高錫榮,LVHong,GAOXi-rong

        23.基于顧客價值理論的顧客購后行為研究王俊男,WANGJun-nan

        24.鋼鐵行業上市公司β系數性質的實證研究楊晶,蘇健,何璐,YANGJing,SUJian,HELu

        25.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侯媛彬,郭凡,靜,張旭東,杜京義,于軍琪,何波,岳海華,HOUYuan-bin,GUOFan,CHENYi-jing,ZHANGXu-dong,DUJing-yi,YUJun-qi,HEBo,YUEHai-hua

        26.高校實踐背景下創業型人才教育梯形設計與研究李虹,鄭煦旭,王星敏,LIHong,ZHONGXun-xu,WANGXin-min

        27.混搭社會性軟件促進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杜修平,夏軍,那一沙,DUXiu-ping,XIAJun,NAYi-sha

        28.碩士研究生招生綜合面試指標體系研究任海峰,肖鵬,RENHai-feng,XIAOPeng

        29.研究生課程考核方式及研究生質量保證體系研究曹雷,CAOLei

        30.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就業教育困境與思路突破華瑛,芮國星,HUAYing,RUIGuo-xing

        31.本科生導師制在旅游管理專業教學中的探索李振東,黃晶,LIZhen-dong,HUANGJing

        32.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理念的創新與發展史姝杰,SHIShu-jie

        33.關于技術中立原則及其反思郭鵬,GUOPeng

        34.函授教學改革方向偏離及防范探究郭何明,GUOHe-ming

        35.《建筑防火》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胡靚,HUJing

        5.巴西技術創新政策演化及啟示盧立峰,李兆友,LULi-feng,LIZhao-you

        6.技術與創新管理 空間視角的技術創新文獻綜述劉璐,LIULu

        7.我國高校專利的發展及法律保護分析李亞敬,欒春娟,LIYa-jing,LUANChun-juan

        8.完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對策——以陜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轉化為視角李芳,LIFang

        9.關于產學研合作的實證研究崔旭,王寶紅,CUIXu,WANGBao-hong

        10.加強大學技術轉移體系建設的思考——基于國家技術轉移促進行動劉洪民,LIUHong-min

        11.高??蒲袆撔聢F隊考核工作方法探微姬煥芳,JIHuan-fang

        技術與創新管理范文第2篇

        海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兼青島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政工師、高級經濟師。在擔任總裁的7年中,于淑珉帶領海信集團成為一個政令暢通、行動迅速的企業集團,取得極大的發展。2007年1月當選為“中國十大女杰”之一,曾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首屆“三八”紅旗手標兵等。

        前瞻觀點:

        只有自主創新,只有堅持研發最新的技術,才能領跑市場。同時還必須要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否則也很難形成真正的市場競爭力,而且終將導致技術和創新領先地位的喪失?!凹夹g立企業,創新謀發展,管理出效益”是企業永遠的主題。

        2006年影響力:

        2006年,海信成功收購科龍,成為國內惟一擁有“海信”、“科龍”、“容聲”三個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并擁有滬、深、港三地兩家上市公司。2006年海信電器的年度銷售收入為435億元,累計增長16.2%。海信電視的市場占有率為國內第一,平板電視在國內市場連續三年排名第一。

        核心技術的缺失是中國家電企業發展的最大隱憂。要發展,實現從大到強的蛻變,就必須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對海信來說是如此,對所有的中國企業來說都是如此。中國的家電企業是中國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的行業之一,因此更要在這個方面起表率作用。2007年,中國企業要將自主創新提到日程上來,并切實地實施下去。

        海信一直堅持自主創新,以往所有的電視芯片都產自國外,這意味著中國電視沒有決定自己產品的權力。于是,在巨大的投入風險之下,海信2000年組建了芯片研發團隊。2005年6月,中國音視頻領域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產業化的視頻處理芯片――“信芯”在海信研制成功,我國年產近7000多萬臺彩電無中國芯的歷史就此打破。同年,海信又研發成功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矢量變頻冰箱控制技術。此外,海信還建立了自己的技術研發體系,培養了大批的技術人才,在數字視頻處理芯片、矢量變頻技術、智能交通、3G手機等關鍵技術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2004年海信明確提出了平板電視將遵循摩爾定律的發展規律,到今天平板電視市場的突飛猛進充分證實了海信在技術創新上的發言權。2007年,海信將全面進軍多媒體,成為“全球多媒體產品提供商”,率先布局多媒體,相信也會取得成功。

        隨著技術研發的不斷突破,海信也不斷推出新的產品。日前,海信冰箱剛剛捧得“中國家電行業科技創新示范產品獎”,不久,變頻專家海信空調、保鮮專家海信冰箱又榮膺由中國制冷學會頒發的科學技術進步大獎,海信成為惟――家獲此殊榮的空調品牌和冰箱品牌。這些都充分體現出海信的技術優勢與創新精神。

        只有自主創新,只有堅持研發最新的技術,才能領跑市場,這就是“技術立企業,創新謀發展”。但是,只有這兩點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如果沒有好的管理制度,執行力低下,那么有了先進的技術和創新的產品也很難形成真正的市場競爭力,而且終將導致技術和創新領先地位的喪失。因此,在2007年,企業執行力的加強也是十分必要的,所有企業都要重視這一點。

        海信的員工必須要有在最短時間內學習戰略精神和貫徹戰略思想的能力,這樣企業的決策才能快速實施。為了保證執行力貫徹的良好效果,企業要以關鍵的少數制約次要的多數,重點轉變這些“關鍵的少數”的思想觀念,以這些“關鍵的少數”去影響“次要的多數”,企業的經營革新工作才能貫徹到底。這就是我常說的“管理出效益”。

        綜合起來,“技術立企業,創新謀發展,管理出效益”是企業永遠的主題,2007年則要在2006年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繼續將這三點貫徹下去,樹立良好品牌,為建立百年海信努力。

        更多精彩內容請瀏覽成功營銷網站:www.省略

        歡迎訂閱《成功營銷》雜志!

        技術與創新管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自主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

        引言

        管理是企業永恒的主題,是企業發展的基石。創新,是現代企業進步的原動力,是增強核心競爭能力,獲得跨越式發展,實現持續成長的決定性因素。在當今科學技術和經營環境急劇變化的復雜環境之中,企業管理者必須要把握管理創新發展的新趨勢、新要求,不斷進行管理創新,把創新滲透于管理整個過程中。要為員工發揮創造性才能搭設舞臺,使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創新者。要注重個性文化的培養,創造獨具特色的經營模式,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具體來說,在信息化、市場化、一體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企業要取得持續發展,必須要在理念、技術、組織及制度上不斷創新,運用新的理論指導企業管理,在變化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

        1.管理創新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客觀需要

        知識經濟的到來,不僅改變了經濟增長中要素貢獻率的結構,而且是科學、技術、知識等無形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也日漸凸現并逐步超強。這一切都清楚地告訴我們,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經濟增長內容的轉變必須要求經濟模式也發生相應的轉變,而作為實體的企業及其管理也應緊隨其變,以適應新的競爭環境的要求,因此管理創新是我國企業的必然趨勢。

        2.技術阜新是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客觀需要

        我國自1995年以來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科技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1999年8月20日)明確“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要“全面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企業是現代化社會的細胞,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作為以創利為目的經濟組織,具有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利潤最大化內在動力;在市場經濟及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企業始終面臨競爭壓力,具有重視技術創新的外在壓力;企業在生產經營中,能夠使技術方向和目標的選擇中更符合市場能力??傊髽I具有直接面向市場,了解市場需求的靈敏機制,有把科技成果化為產品的內在優勢,有實現持續的技術創新的基礎條件。企業深知必須提高自主開發創新能力,形成此企業必需亦最有條件成為技術創新中的主體。

        技術創新是企業管理創新的基礎?,F代企業要想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取得更大的社會效益,贏得競爭上的話語權,就必須進行技術創新。企業的技術創新包括技術研發和技術改造,企業可根據自身的技術條件充分開展技術創新活動,通過技術創新取得核心技術優勢。在信息時代,企業取勝的關鍵因素主要取決于企業自身的技術優勢,而不一定是資金和資源優勢。核心技術優勢決定著企業在市場的認知度以及獲得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技術創新已成為企業贏得市場的根本途徑和有力銳器。因此,現代企業技術創新要有規范有序的內部運行機制和良好的外部環境。就企業自身而言,必須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穩定的技術支撐體系,形成有自己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能力,有自己核心技術項目,同時對該項目有較強地控制能力。

        3.認真學習,提高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的認識

        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堅持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了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持把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作為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

        面對新形勢,我們必須認真學習和貫徹中央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促進企業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

        3.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安全地保障,我國是發展中大國,在涉及國家戰略高技術,國家重要產業用經濟安全領域和高新技術領域的核心,我們必須自主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是學習不來的,堅持自主創新技術是我國國家安全的戰略基石。

        事實告訴我們,只有技術獨立,才有經濟獨立,才能政治獨立。

        3.2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應對國際競爭,自主于世界民族之大需要。當今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依靠資源,資本和勞動力為主導的傳統發展模式正在轉向依靠科技知識和人才這主導的創新發展模式。創新立國已成為各國發展經濟,參與國際競爭的大趨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業的競爭力的最大差距是缺乏創新能力。

        4.努力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主體

        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與管理創新體系對提高綜合國力,提高國際競爭力具有戰略意義,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亦是一個堅持費力的過程,決非舉手之勞,朝夕之功。建立“創新型”國家更需要長期堅韌不撥,持之以恒。使企業成為技術與管理創新的主體,有許多艱苦工作要做。

        4.1貫徹科學發展觀 堅持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中央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指標。采取堅決措施,按照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要求,腳踏實地,苦練內功,提高創新能力。

        4.2建立學習型組織 為適應知識經濟和市場的復雜對變性,必須將企業構造成一個學習型地組織,使企業面對變化的世界才能不斷適應、生存和發展。學習不僅是對企業、而且也是對企業里的決策者、管理者和每一個員工,這一點也是迎接知識經濟挑戰和可持續發展對我們的要求。

        4.3強化或建設企業技術核心,扎扎實實開展各項工作,結合企業實際,圍繞建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確定課題,加大投入(盡快使企業科技開發投入占全年銷售總額的2%-5%),實施產學研緊密結合進行開發創新工作。

        4.4管理觀念實現從利潤最大化向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方面轉變企業是人力資本和物質醬的配置主體,是效率和效益的追求者。傳統的企業管理只是為“利潤”而管理,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正是他們過早衰亡的原因。企業只有跳出僅為自身謀利的狹隘的單個小系統,而從將環境包括在內的更大系統出發來考慮、構思企業的發展戰略,(例如現在國內外有一些企業對競爭中的你死我活或兩敗俱傷,為了尋求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而提出的“寬容戰略”、“雙贏戰略”、“利益共享”戰略等,都是改變傳統的競爭而營造一種合作與和諧的氛圍)才有可能是自身的優勢和潛能得到充分發展,大大廈降低經營成本和經營風險,形成企業良性循環的可持續性發展。

        4.5科技創新,以人為本 人才資源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和關鍵。企業要認真做好吸引人才,留信人才和培養人才的工作。

        長期以來,由于只重視對物的管理,而忽視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對其行為的調整,造成企業管理方法僵化,生產效率低下,并使企業處理信息遲鈍、決定緩慢,缺乏彈性,從而也就失去了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為了迎接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挑戰,獲得競爭優勢,企業管理必須從以物為中心的“物本”管理轉變到以人為中心的“人本”管理上來,把人視為企業中最重要的資源,充分發揮“人”這一生產中最積極、最活躍因素的根本作用,重新認識和確立人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地位,強調職工是企業的主人,尊重職工的主人翁地位、價值和尊嚴。

        技術與創新管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技術創新 技術產權 產權管理

        一、企業技術創新與技術產權的內涵

        企業進行的技術創新,是指企業以需求為指導,以先進的技術為根本,以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為目的,運用最先進的技術在企業內部進行創新和研究,開發新技術,同時使企業的這種技術創新能夠創造商業利潤的整個過程。細化到某個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是企業對新技術、新管理的需要,這種優化企業技術、管理的需要促使企業不斷針對市場需要進行開發,在一段時間的開發后,能夠使企業希望達到的目標實現,創造出市場需要的產品,最終使消費者接受的一整個過程。

        企業的技術產權是經過法律確認的企業所享有的技術成果,是企業對經過企業內部所有成員研究而形成的治理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技術產權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而不斷創新的,根據學者的研究,企業所享有的技術產權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技術所有權、技術使用權、技術收益權和技術處置權。

        二、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系統概況

        (一)第一階段:技術管理

        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系統設計的第一階段是企業的技術管理,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企業看清目前存在的問題及企業相比下的優勢,同時了解市場上消費者的需求及最新技術發展的情況,綜合上述情況后,企業可以有針對性地做出發展方向的最佳規劃。簡單來說,就是企業明白知曉自身的情況,了解市場需求以及技術革新的方向,然后做出有利于企業生存的技術規劃,并按照這一規劃完成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第一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弄清楚企業要達到何種技術程度這一關鍵性問題,為了完成這一目標,企業必須重視對技術的新手能力以及開發技術所承擔的風險和成本問題。我們為企業的技術管理設置了如下四個階段:

        1、企業對技術需求的確認。企業必須首先明白自己現階段所擁有的技術以及今后要掌握的技術是什么。為了弄清這一問題,我們建議企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利用“知識倉庫”對企業現有的技術進行清點?!爸R倉庫”內包括了企業目前所使用的各種技術手段,尚未使用的或備用的各種技術方案,以及對市場上所運用的各種技術的分析說明等,然后通過人工智能等手段,使這些雜亂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組合,為以后的工作提供幫助。

        2、企業對市場競爭的判斷。這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對比企業正在運用的技術及市場上最先進的技術,明白自己的弱勢在哪里,知曉自己在市場上的地位以及今后的發展潛力。這一階段可以運用的方法包括: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以及產業生命周期分析法,五力分析法等等。

        3、對技術方案的篩選。這一階段完成的目標是對市場上出現的新技術予以關注,將新技術的發展與企業自身的情況結合起來,挑選出適合本企業所用的最佳技術方案。這一階段可以運用的方法包括:技術偵察情報系統(Tvis)、SWOT分析法等等。技術偵察情報系統主要是用來監督競爭環境下的科學技術發展。借用營銷學上的SWOT分析法,通過分析各種方案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來選擇最佳的技術開發方案。

        (二)第二階段:技術創新的管理

        技術創新的管理,是指在企業選定的技術創新目標的基礎上,根據企業現有的技術狀況,通過技術管理手段,完成企業預先設定的技術創新的目標,并且在此過程中選擇一個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案。概括來說,這一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對企業技術進行創新,開發出企業需要的最新技術,也就是“技術進步”的過程。企業在這一過程中可選擇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企業內部自行研發:包括企業內部自主創新以及全球性研發策略。方法是:利用企業自身現有的技術創新管理系統或者建立一個全球性的研發網絡,再選擇適當的研發中心,篩選最新的技術數據,整合全球性的研發團隊等進行有效的內部技術創新工作。

        2、從企業外部購買新技術:企業如果認為自己研發技術會消耗太多而不能負擔,或者自行研發的周期過長,不利于企業發展,則可以從企業外部購買所需要的技術。這一方案最重要的是對擬購買技術的了解及引進后的運用狀況。簡單來說,企業首先需要明白自己需要的技術是什么,擬引進的技術的內容,引進后企業如何運用新技術。如果企業引進的技術在現階段是可以滿足生產需要的,而企業一直依賴外部的技術對引進的技術進行維護和再次更新,那么付出的費用和精力也是非常巨大的,這在長遠看來對企業是無益的,這就需要企業在引進技術時考察各方面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3、與高校等科研單位進行合作:企業可以直接與科研單位進行合作,量身定制自己所需要的技術方案。這種產學研合作的模式使企業可以有效利用高校等科研單位的技術力量,減少企業自行開發的成本,并且技術開發的質量也可以的到保證,后期的維護和更新也相對簡單。對高校等科研單位來說,這種模式可以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在實踐中做到技術的創新和開發,不僅可以節約研究成本,也可以鍛煉隊伍,一舉數得。目前最通用的做法是,企業選擇合作的科研機構后,科研機構成立專門的項目組,制定研究方案,由企業提供經費,開發出企業所需要的技術;或者,企業用合理的價格收購科研機構已經研發出來的技術,運用到生產中,實現該技術的社會價值。

        (三)第三階段:技術產權管理

        技術產權管理,是指企業對技術進行創新后,對新技術的產權進行管理。具體表現為,對新技術在企業內部運用,創造新產品,投入市場,產生經濟效益。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技術變經濟效益”的問題。這一階段的核心工作是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專利的申請等問題,具體的技術產權管理手段包括:

        1、內部消化:內部消化是指企業自己利用新技術進行生產,實現新技術的經濟價值。企業在擁有了一定數量的專利技術后,可以在企業內部專門設立一個部門,將新技術轉移到這一部門進行新產品的開發和市場推廣工作,企業對這一部門進行技術支持和經濟支持,力爭在市場上開創一番局面。

        2、技術轉讓和技術服務:技術轉讓是指企業將開發研究出的創新技術有償轉讓給他人,主要有專利權轉讓、專利申請權轉讓(主要指己經申請但尚未授權的專利轉讓)、技術秘密轉讓等。

        技術服務是指企業運用自己的創新技術為其他企業解決與新技術相關的問題,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經濟利益。

        簡單地說,新技術不僅可以運用到企業自身的生產中,也可以將其運用到其他企業中,幫助其他企業解決相關的技術問題,或者研發企業直接將新技術轉讓而獲得經濟效益。

        三、技術創新管理系統分析

        創新技術通過以上三個階段的開發,并不能在市場上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還需要將新技術轉化為產品推入市場,并根據消費者的反饋,對新技術不斷加以完善,這才是技術創新的完整階段。一個完整的技術創新系統是三個階段的層層遞進,循環不斷的,筆者制作了一個圖表,可以直觀地顯示出這一過程: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的技術財產管理系統包含了清點、評估、監測等幾項機制,并按照它們執行的先后次序劃分為三個階段。其中技術管理主要關注清點、評估、監測,創新管理關注技術財產的最優化和豐富化,技術產權管理關注產權的保護和經營。從而企業可以根據所處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機制來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韓新偉,陳良酞.知識管理的模式與策略.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3:35

        [2]丁蔚.知識管理系統――建立學習型組織的工具.圖書情報工作,2001;6:5-8

        技術與創新管理范文第5篇

        基金項目:高層建筑項目管理研究(城科字2011第1-9號)

        作者簡介:廖奇云(1966-),男,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工程項目管理研究,(E-mail)。

        摘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建筑業環境下,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是建筑業企業保持其競爭力優勢的重要因素?;诖?,建筑企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匹配尤為重要。文章論述了建筑業企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內涵,構建了創新系統測度模型和指標體系,并對重慶市某建筑企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進行測度,表明協同模型有助于提升建筑企業的競爭力。

        關鍵詞: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 ;協調發展;協同模型

        中圖分類號:F426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3)05000105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建筑業發展水平與先進國家有較大差距,因此增強建筑行業企業創新能力,成為縮小與發達國家發展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徑[1]。在企業層面,企業也越來越重視創新。然而目前,一些建筑業企業的創新績效并沒有與其投入相匹配。這主要是一些企業只單純重視技術創新或者管理創新的作用,很少考慮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相互協同可以使企業創新獲得更好的效果。建筑業企業廣義技術進步可分為建筑技術進步和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兩個方面,它們分別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這里管理創新包含制度創新)的結果。其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作為影響創新績效的內部因素,對創新績效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建筑業企業創新系統作為一個復合系統其內部某些組成部分或某個子系統在某個時間的狀態最好,并不表示該系統整體功能最優。技術創新能否提高企業創新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與管理創新的匹配、協同。管理創新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只有不斷與技術創新相匹配,才能使組織長久服務于技術創新,才能更好地發揮技術創新的作用。因此建筑業的技術與管理創新協同模式的選擇直接影響建筑業的創新發展,以及競爭力提升的整體效果。目前,學者對于技術創新的作用研究較多,而將協同理論用于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協同發展程度進行測度分析的研究很少,且對協同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協同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上[3],將模型與實際結合計算協同效應的較少?;诖?,文章進一步闡明建筑業企業技術與管理創新模式內涵,并建立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測度模型,對系統協同程度以及創新協同效果進行評價。一、建筑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內涵

        建筑業創新體系包括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兩方面的內容。建筑業技術創新,是指在建筑經濟活動中引入新事業,并改變已有資源的財富創造潛力[4]。建筑業作為獨特的行業,它的技術創新與其他產業不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建筑業技術創新活動具有更強的不確定性。這是因為建設產品的一次性及不確定性,工程項目之間的復雜的內外部關系及復雜的項目環境。(2)建筑業技術創新組織具有一定的臨時性。由于組織的臨時性很容易使得工程集成的技術創新產生不連續性。(3)建筑業技術創新的頻繁程度受到建筑產品及其相關活動影響程度及范圍的制約。由于建筑業具有廣泛的社會環境效應,關系著參與方及使用方生命健康、財產安全。而創新活動越多,建筑活動的不確定性加大,相應風險增大,無形中增加了建筑業技術創新的難度。管理創新是指通過引入一種新的有效管理方式和方法,改變原有的生產函數,建立新的生產函數,從而在不改變要素投入的情況下,提高產出水平,或用較少的投入獲取同樣的產出水平[5]。管理創新是一種動態行為,并形成科學、有效的管理方式,形成獨立于技術、資本、勞動力以外的生產力要素[6],建筑業技術創新及管理創新內涵見圖1。

        圖1建筑業技術創新及管理創新內涵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廖奇云,等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模型研究

        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一方面,企業管理創新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組織保障,技術創新本身就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集體活動,是一個從研究開發—市場成功—創新擴散的完整過程,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必然面臨著一定的組織管理問題,唯有不斷地創新企業管理,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大規模的技術創新才有可能[5]。為實現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協同發展,企業應通過內部管理創新,不斷完善相關組織和制度,優化資源配置來推動技術不斷創新。從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視角出發,企業須同時注重內外部管理創新,以推動技術創新。因此,企業子系統之間的協同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整個企業系統效率的提升,有利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增強,對于企業的長久可持續發展也非常有利?;诖?,對于企業創新系統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程度進行測度非常有意義。

        二、建筑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協同模型

        (一)協同理論

        協同論(synergetics)是一門研究協同作用的科學。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無論系統內部還是各個子系統之間只要存在聯系、合作甚至是競爭關系,就存在一定的協同行為。協同發展是處于發展狀態的事物之間相互促進、同步向前的關系[7]。協同學的研究對象是開放系統,其類型多種多樣。其研究對象核心研究子系統通過怎樣的自組織合作,并以自組織形式產生時間、空間或功能結構,從而尋找到子系統間受支配的協同作用。協同強調各子系統之間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由其之間的合作而產生新的有序結構和功能,使系統整體實現大于各個分系統單獨實現的目標效果。

        構成完整的協同理論主要有三個基本原理,即協同效應、伺服原理和自組織原理。協同效應就是指企業生產,營銷、管理的不同環節、不同階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資源而產生的整體效應。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協同使得企業獲得超過兩者簡單相加的效應。伺服原理,系統和子系統的各種微觀和宏觀變量中,描述宏觀狀態、結構和行為的最主要、最有效、最具決定性的參量或變量。通過這個原理,在進行建筑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以及它們之間協同作用測度時,找到最主要、最有效、最具決定性的參量或變量,可以使得系統整體效果較好。自組織原理解釋開放系統在與外界進行交換的條件下,系統可以通過系統之間的協同作用而自組織形成新的時間、空間及新的功能結構。它說明在建筑業技術創新及管理創新系統中能夠通過自我的選擇、測度以及改進使得企業創新系統獲得較好的效果。另外,協同理論認為,事物的演化、演化的最終狀態以及有序程度主要取決于序參量。

        (二)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協同度測度模型構建

        假定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是由若干子系統組成的復雜系統,可記為S=(S1,S2,...,Sn),Sj是第j子系統。設子系統Sj在系統演進的過程中的序參量變量hj=(hj1,hj2,...,hjm),其中:j表示子系統,其數值由系統中子系統的數目決定,i(i=1,2…,m)表示在j系統中的序參量分量,其數值由j系統中的序參量分量的數目決定。系統中的有序度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隨著演進過程的序參量取值的增大,系統的有序程度越低;另一種情況是隨著演進過程的序參量取值的減小,系統的有序程度越高?;诖朔治?,在某一時刻的協同度模型為:

        uj(hji)=hji-xjiyji-xjii∈[1,k]

        yji-hjiyji-xjii∈[k+1,m]

        其中,xji和yji分別是序參量變量的下限和上限,假定hj1,hj2…hjk的取值越大,子系統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小,子系統有序程度越低;hjk+1,hjk+2…hjm的取值越小,子系統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大,子系統有序程度越低。uj(hji)值的大小表明序參量hji對系統Sj向有序發展的貢獻程度。其中,uj(hji)越大,hji對建筑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系統總體有序的貢獻程度越大。因此,可以通過序參量hji的函數uj(hji)的集成來描述序參量對系統有序程度的“總貢獻”。這種集成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線性加權求和,另一種是幾何平均法。文章采用線性加權求和法,即uj(hj)=∑mi=1wjuj(hji),其中,uj(hj)表示子系統Sj的有序度,其取值范圍為[0,1],wj≥0,∑ni=1wj=1。確定權重的目的是表示各個序參量在整體中價值的高低和相對重要的程度以及所占比例的大小量化值。為了表現系統由無序到有序的過程,可以設系統初始狀態對應的各子系統的有序度為u0j(hj);待系統進行到下一階段,系統的有序度變成u1j(hj),因此系統協同發展程度可以用如下模型進行描述:DTS=θ*n∏nj=1u1j(hj)-u0j(hj),其中參數θ=min[u1j(hj)-u0j(hj)]min[u1j(hj)-u0j(hj)],它表示僅當u1j(hj)-u0j(hj)>0成立時,系統的協同作用所產生的效用才表現為正值,這就說明系統在這個時間段正在朝著積極有序的狀態發展。在正常情況下u1j(hj)-u0j(hj)∈[0,1]。其中,當DTS越接近1時,系統的協同水平越高。當然,DTS=-1和DTS=1的概率都很小,即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狀態存在“高水平協同”或“不協同”這兩種絕對狀態的概率極小。

        (三)建筑業創新系統協同測度指標體系

        對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程度的測評采用多指標體系。在進行協同測度指標設計時,遵循指標選取的代表性、綜合性、簡明性與系統性、可操作性與易獲性、適應性原則,以便能夠恰當、準確、科學地反映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的協同狀況。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主要包括戰略協同、組織協同、業務協同、知識管理協同以及績效協同。文章采用問卷調查與專家打分相結合的方式數據獲得。在確定權重的時候,采用相關系數矩陣法。其賦權的主要步驟如下:設指標體系中包含n個指標,則它們之間存在相關系數矩陣R。其中矩陣中的相關系數rij反映指標間相互影響的程度,其絕對值越大,表示指標之間的相互影響程度越大。確定權重時,某指標與指標體系中其他指標的總相關程度越高,即表示該指標對其他指標影響越大,該指標的權重越大。序參量相關系數矩陣如下:

        R=r11r12…r1n

        r21r22…r2n

        rn1rn2…rnn,其中rij=Cov(i,j)σiσj。那么,系統中第i個序參量的影響程度用Ri表示,其值越大,表示在系統中其作用越大,相應的權數也越大。Ri=∑nj=1rij-1。相應的Ri的權重系數wi=Ri∑ni=1Ri,通過文獻檢索以及與重慶市建筑企業改革研究專家組成員探討,最終,文章確定的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協同度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表1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協同度評價指標體系子系統(機制)序參量子權重戰略協同機制R&D戰略在企業整體戰略的重視程度0.45企業領導與企業家創新精神意愿0.25創新決策中R&D部門的合理建議采納程度0.3組織協同機制創新機構數的比例0.3跨部門團隊協作創新情況0.3創新文化氛圍0.4業務協同機制R&D與其他部門合作情況0.7其他部門對技術創新的支持程度0.3績效協同機制創新整體激勵水平0.5管理型人力與技能型人力激勵關系的處理0.5(四)建筑業企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的協同度評價實證研究

        某建筑業企業位于重慶市渝中區,正在整合資源,加快推進企業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對于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投入力度正在逐年增加[8],為了更好地進行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測評。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采用表1的指標體系收集數據,其中定性數據來自于專家打分。打分采用9分法,即最差值=1,最優值=9,該建筑企業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協同度評價的基礎數據見表2。表2某建筑企業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協同度評價的基礎數據子系統(機制)序參量2008200920102011戰略協同機制R&D戰略在企業整體戰略的重視程度5567企業領導與企業家創新精神意愿6667創新決策中R&D部門的合理建議采納的程度4556組織協同機制創新機構數的比例5666跨部門團隊協作創新情況6777創新文化氛圍5666業務協同機制R&D與其他部門合作情況6778其他部門對技術創新的支持程度6778績效協同機制創新整體激勵水平6788管理型人力與技能型人力激勵關系的處理5667為了更好地進行測評,需要將以上數據標準化,數據結果根據公式uj(hj)=∑mi=1wjuj(hji)算出系統的協同度。各子系統(機制)的有序度見表3。表3各子系統(機制)的有序度子系統(機制)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戰略協同機制0.493 750.531 250.587 50.712 5組織協同機制0.537 500.662 500.662 50.662 5業務協同機制0.625 000.750 000.750 00.875 0績效協同機制0.562 500.687 500.750 00.812 5為了更好地動態反映該企業在2008—2011年期間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度的演變狀況,采用以2008年為基期,利用模型DTS=θ*n∏nj=1u1j(hj)-u0j(hj),計算各年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的協同度,結果見表4。表4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協同度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系統協同度 00.092 510.128 740.203 32三、結語

        (1)進行了建筑業企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內涵的詳細論述,并論述了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如何提高建筑業企業創新效率。

        (2)將協同學理論運用到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領域,構建了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度測度模型,建立了建筑業創新系統協同測度指標體系,為以后進行建筑業創新系統評價提供了基礎。

        (3)通過重慶市某建筑業企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度的實證分析得到建筑業企業對于技術創新以及管理創新協同的重視度正在加強。

        建筑業企業組織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是相互促進的,建筑業企業必須與變化的環境相適應,并隨著科技進步和市場國際化不斷提高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進程,建筑業企業能否提高本身的效率,使組織產生預期績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體系和過程能否良好匹配、有效協同、遞進式發展[9]。因此,建筑企業只有不斷合理建立測評指標,進行自身系統的協同水平測度,不斷改進,提高系統的協同水平,才能使建筑企業效率進一步提高,使企業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建筑業市場環境中贏得先機。

        參考文獻:

        [1]林小丹,陳松建筑業創新體系的構建[J].建筑經濟,2003(11):13-15.

        [2]Cetidamar D,Phaal R,Probert D.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as a Dynamic Capability: A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 Management Activities[J].Technovation,2009(4):237-246.

        [3]李必強.論管理創新和管理集成創新[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3(5):6-9.

        [4]金維興,盛書凱,寧文澤.創新型建筑業及其經濟增長原理[J].建筑經濟,2006(6):5-8.

        [5]李子奈,魯傳一.管理創新在經濟增長中貢獻的定量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1997(2):25-31.

        [6]盛淑凱,劉宇.中國創新型建筑業的戰略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12):63-65.

        [7]Tarun Kabir Ching Chy,Lee Synergy. Learning and the Chang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2004,18(3):365-387.

        [8]廖奇云,劉法琪.重慶市建筑企業改革研究報告[R].2010.

        [9]王彩霞.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和諧發展[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4):40-43.

        Synergy model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LIAO Qiyun, XU Baoyang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

        Abstract: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keep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Dynamic coordination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system will be more important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We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nstructed an innovation system evaluation model and index system, and used the model to measure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level of 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Chongq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ynergy model is contribute to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技術與創新管理范文第6篇

        [關鍵詞]知識管理;企業管理;技術創新;協同關系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2-0353-01

        一.引言

        技術創新是企業獲取市場核心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在企業內部主要表現為對技術知識的管理。技術創新過程中,必須要充分重視同知識管理的協同發展,在加強創新的同時,提升知識經濟效益。

        二.知識及知識管理

        知識是通過學習或經驗獲得的事實、選擇、思想、理論、原理和模型等,知識所構成的框架可以不斷的吸收新的經驗和信息。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可以用語言表達清楚,并且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遞的知識,隱性知識是源于個人信仰,洞察力和價值觀的長期經驗積累或難以言傳的技能的提升。知識管理是確定、收集、傳播和共享組織中的知識,包括知識的管理和運用知識的管理,創造、獲取和使用知識以增強組織的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的活動。

        三.企業知識管理與技術創新的協同關系

        知識管理能夠整合企業技術創新知識,完善技術創新機制現在信息技術空前發展,企業可以獲得的知識數量和種類增多,知識傳播和更新周期加快,要做好企業知識管理,就要做好對知識的整理和分類,通過數字化和知識化將大量無序信息有序化,簡化技術創新的過程,各個階段緊密有序,為員工提供知識共享的環境,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創新能力,有利于技術創新過程流程化。企業技術創新具備有暢通無阻的溝通渠道,企業職工與內部外部的交流變得便捷和有效,需要建立完善的創新機制。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技術創新離不開相當數量且高素質的科技創新人員隊伍,而高素質的科技創新人員不僅希望能便捷的獲取知識,而且也希望創新成果和知識得到尊重。因此在企業各部門之間建立起獲取、創造、積累、保護、探索知識的機制,對創新人員的業績進行科學的評估,對知識人才的貢獻給予合理的回報,這是企業的最重要的創新環境和機制,有利于調動創新人員的積極性。

        知識管理有利于企業規避技術創新風險。技術創新必然創造一種新的技術模式和管理運作模式,必然包含了無法預測的不確定因素,而且受到市場經濟的不確定性、技術開發的難易度和職工能力大小影響。知識管理可有效降低這種風險。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認為,知識管理并不是從技術開始的,它始于商業目標、過程和對共享信息需要的知識。企業就應該到客戶那里獲取企業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識,通過對知識的收集和整理,以及與客戶的溝通,企業可以從市場得到更多的信息,從而為技術創新提供依據和參考,減少技術創新方案中的不足,并且可根據市場信息的反饋及時調整創新方案,而不必一定通過企業自身的失敗經驗中獲得知識。知識管理可以改變技術創新的速度,通過構建一個吸收、共享、傳承的知識管理體制,使企業管理者可以迅速有效的獲得可靠的信息和知識,從而準確的形成新的思維和理念,最終提高技術創新的成功率。

        科技型中小企業兼具技術創新能力強和知識密集的特點,產品的知識含量日益增加,技術創新和知識管理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兩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表現出較強的耦合性。其中,技術創新源于知識創新,知識創新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前提。企業實現技術創新,需要以知識背景體系為基礎。而且,技術創新源于創新性的想法,進而將想法通過改進或者生產成為新產品,而新構想是對已有知識進行整合或是延伸,從而得到新知識。所以,如何從管理層面上進行知識獲取、整合與應用等并實現知識創新,將決定企業是否能有創新行為。

        技術創新是知識管理價值實現的實踐過程,知識管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實現其自身的價值。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研發人員需要不斷進行知識獲取、整合、共享與應用等實踐過程。由于特定環境、特定需求等因素,研發人員必須得對現有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優化。所以,在技術創新的不同階段,通過持續性創新,必然衍生出新的知識,實現企業知識存量的不斷積累,實現技術創新對知識管理反饋式的作用。同時,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從知識轉化、知識轉移和知識整合三方面優化知識資源的配置。并且,技術創新并不是個體行為,需要組織成員相互之間以知識共享為基礎的協同行為,在技術創新過程中,能夠深化完善知識共享的機制。

        四.針對技術創新目標,實現有效知識管理

        1.借助信息技術搭建知識管理的平臺,建立知識管理數據庫

        在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針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目標,企業采用信息的搜索、開放式交流、競爭實戰、項目反饋、外部參照等方式搜集信息,并以文檔、數據、表格方式建立知識體系;同時通過借助外力,比如各個渠道之間的知識共享,與企業信息調查、咨詢等服務機構建立關系等方式獲取企業所需外部知識。企業通過對每個階段信息的分析反饋,運用知識管理,對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進行詳細記錄,并將各個階段的數據整理成數據庫對知識進行貯存,借助信息技術搭建知識管理的平臺,形成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的轉化機制,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共享、創新和應用。

        2.注重營造有利于創造新知識的文化環境,建立學習型組織

        在企業知識管理中,企業通過企業內部個人知識與經驗的傳遞與共享,與企業外部的客戶、供應商、研究機構及其他有關人員的交流與學習來增加知識存量,營造好一個有利于組織學習、共享、創造的企業文化環境,可以鼓勵員工毫無保留地奉獻他們的個人知識與經驗,使員工之間建立信任、協作、互助的關系,變被動為主動,可以更好地促進組織學習能力的提高、知識的交流和共享。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就是將企業內外部的知識激活,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學習型組織,通過五個方面促進學習型組織的形成和發展:運用系統思考,激活員工的自我超越,挑戰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進團隊學習等。企業通過建設富有合作意識的團隊,依靠團隊力量獲取、整合與創造知識加快實現企業技術創新的目標。

        3.導入合適的知識管理模式

        目前知識管理模式一般分為人物化管理模式和編碼管理模式兩類。其中,人物化管理模式強調積極投資人力資源,包括引入專家、學者或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在企業內部發現和培訓具有隱形知識的員工。編碼管理模式強調投資與信息技術,注重開發收集與傳播知識的管理系統,知識被編碼并貯存在數據庫,企業可以將這些知識進行重復利用。人物化管理模式和編碼管理模式兩種知識管理模式各有利弊,編碼管理模式可以降低企業知識共享成本,提高新技術開發效率;人物化管理模式依賴專家的經驗和技巧(隱性知識)。企業需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合適的知識管理模式,比如企業自身主要依賴顯性還是隱性知識、企業產品的特點等。同時,企業也可以將兩種模式有機地融合,建立起符合自身特點的知識管理模式。

        五.結束語

        知識管理和企業技術創新必須保持協同發展,才能促進企業進步、技術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力提高。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必須要重視知識管理,加強技術創新,促進企業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詹湘東.知識管理與企業技術創新協同關系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1):42-45.

        技術與創新管理范文第7篇

        關鍵詞:企業 技術管理 技術能力 協同 技術創新

        知識經濟的時代來臨,企業在生存和發展上更是要依靠于人才的儲備,來完成技術的創新,因為技術創新可以有效的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是保證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當前形勢下,很多企業雖然越來越重視技術創新對企業帶來的效益,而且為了企業的發展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來促成技術創新,但總的來看有的企業并沒有在技術創新上得到與資金、人力、物力投入相匹配的利潤回報,總的來看,這是存在有多方面原因的,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但是我們今天從企業自身出發,從企業內部出發試圖分析企業技術管理與技術能力對技術創新的作用,在技術創新無法滿足與企業投入相匹配的技術回報時,從企業內部出發,一般是由于企業技術管理與技術能力所導致的,一般來說,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時,僅僅重視技術管理或者技術能力單方面對技術創新的作用,或者將兩方面做區別的考慮,卻不曾考慮到企業技術管理與技術能力協同下對技術創新的作用,因此造成的企業技術創新入不敷出的局面。

        1 企業技術管理與技術能力的要素

        1.1 企業技術管理要素

        企業的技術管理,總的來說,就是企業對其技術創新中所有基本的各類資源的管理,其中包括對人員、設備、時間、材料以及資金等要素。具體來說在企業的技術管理中,分為技術的資源管理、技術的質量管理以及技術的組織管理這三部分,其中技術的資源管理中是對于企業技術資金、企業技術的設備、企業人力資源以及企業技術信息的管理;而技術的質量管理是對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時制定的保證技術質量合格與否的方針、政策等,其中還包含有對技術標準化的管理、技術風險的管理以及技術的成果的管理;最后是技術的組織管理,企業在技術上的組織管理是依托于企業自身部門設置,明確各部門在技術創新中的作用,保證組織內成員團結合作,共同完成技術創新對于組織的管理。

        1.2 企業技術能力要素

        企業技術能力是從企業中各角色的能力出發,來完成對企業技術的創新,主要構成包括,人員的能力、信息的能力、設備的能力以及組織的能力這四方面的要素共同構成,在人員的能力方面,分為科技人員與高級技工,人員數量、員工在年齡層次的構成以及員工在知識層次上的構成;信息的能力的衡量是依靠于信息網絡的發達程度、技術相關檔案的數量以及技術相關檔案能否滿足技術創新需求共同衡量的;設備的能力是包含有設備完好狀態和國際前沿研究設備的數量來決定的;最后是企業技術能力中的組織的能力,它是通過技術研發的經費和技術儲配的情況來共同決定的。

        2 企業技術管理與技術能力的協同關系

        2.1 企業技術管理對技術能力的作用

        企業在技術創新上,企業的技術能力不能夠直接的將技術轉化為創新后的成果,這時就需要企業的技術管理來將企業技術進行催化,使之成為技術創新進而完成企業技術的創新對企業績效的增長。簡單來說,企業的技術管理是在企業技術能力的作用之下進而提升技術創新績效的,而技術能力是不能直截了當的轉化成為技術創新后的成果,這就要求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時要加強技術管理手段,技術管理手段可以有效的將技術能力轉化為技術創新的成果,還可以有效的幫助技術創新的成功,將技術創新后的成果強有力的轉化為企業經營的績效,保證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2.2 企業技術能力對技術管理的作用

        前文可知,企業的技術管理對于技術能力是催化促進的作用,所以企業技術能力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根本所在,假若沒有了技術能力,就不存在技術管理,所以企業的技術能力是企業技術管理的前提要求,只有一個企業擁有一定的技術能力,才需要技術管理來幫助企業的技術能力轉化為技術創新的成果,為企業謀取績效。本質上來講,企業技術管理就是對企業技術能力的管理,通過對企業技術的挑選、吸收、運用和改進創新完成對技術能力的管理,所以說,在企業技術能力對技術管理的作用上,技術能力是企業技術管理的基本條件,沒有技術能力,就不存在技術管理,更不存在對企業技術創新成果為企業帶來績效。

        2.3 企業技術管理與技術能力的相互作用

        在分析了企業技術管理與技術能力之間分別對各自的關系的作用后,我們可以知道企業想得到更好的發展需要,獲得更多的績效,需要在自身技術進步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正確地處理企業技術管理與技術能力的協同關系,作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部分,企業技術管理與技術能力可以說是一種相互的耦合性的關系,而在企業的技術創新中要努力擴大技術管理與技術能力的耦合程度,這樣才可以有效的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為企業帶來的績效。而且在企業技術管理和技術能力的耦合度上也存在有一個度,也就是兩者在企業技術創新中各自占有的比例要保持在一個科學的比例內,防止兩者中任一部分突破比例發展也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應該特別注意的。

        3 企業技術管理與技術能力協同對技術創新的作用

        在企業技術管理與技術能力的協同下,對技術創新作用的體現具體上是通過企業技術管理要素同技術能力要素兩者中的具體要素的協同共同構建下對技術創新產生的作用,具體表現在日常企業項目和技術開發中的作用,如:

        3.1 在深刻理解技術管理和技術能力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技術管理體系。企業建立在一定的技術能力前提上,需要將技術能力轉化為技術創新成果,用以提升企業績效,而技術能力的轉化離不開技術管理的催化促進作用,所以企業要在深刻理解技術管理與技術能力的前提下,建構一個完善的科學的合理的技術管理體系,幫助企業技術能力轉化為技術創新的成果,進而加強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而在企業技術創新中的關鍵是擁有技術能力的人員,所以,人才依舊是企業發展的戰略性關鍵,在技術管理體系中加入對人才的吸收和培養機制,保證企業持續的技術能力,也正是企業技術管理的立足之本。

        3.2 對于企業整體上來說,技術管理在企業技術創新中的應用無非是源于市場競爭下對技術經濟的變革,所以相對于市場經濟來說,技術管理應該更多的表現在企業技術管理機制的革新上,包括對技術管理中技術的資源管理、技術的質量管理以及技術的組織管理這三方面的不斷的創新,為企業中技術能力轉化為技術創新成果提供更多的機會,才能夠為更多的技術人才提供開明的、開放的技術創新機遇,保證個人能夠實現自身需求的同時,完成對企業績效的提升。

        3.3 作為技術創新的根本所在,是企業的技術能力,而技術能力又是技術管理的前提,所以在三者中,保證企業完成技術創新,有效提升企業績效的關鍵還是企業的技術能力,所以企業在建構完善的、科學的、合理的技術管理機制的同時必須保證企業技術能力與企業技術管理是相匹配的,這就要求企業在日常生產經營中注重對人才的吸收和培養,并且為人才提供適度的空間,保證創造性的思維得以實現。

        4 總結

        在未來的市場經濟中,企業的發展依靠于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而技術創新的成果又依賴于企業技術管理和技術能力的協同作用,作為根本存在的技術能力還是依靠人才這一時代下的關鍵性要素,所以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企業完成績效的提升,在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的關鍵還是人才的儲備。

        參考文獻:

        [1]張喚娣.基于NKC模型的技術管理與技術能力協同關系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3.

        [2]陳力田.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演進規律研究[D].浙江大學,2012.

        [3]劉煒.基于企業技術能力演化的產學研合作創新機理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

        [4]付敬.企業共性技術創新、吸收能力及其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

        技術與創新管理范文第8篇

        【關鍵詞】企業管理 項目思維 管理范式 技術創新 項目管理 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3)35-140-01

        管理范式現狀

        從2011年起,諸多企業受國內外大經濟環境的影響陷入了困境。進入2012年后,中國經濟仍在繼續筑底。2013年4月間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會,就明確圍繞著“革新”、“責任”和“合作”三個關鍵詞,其內容涵蓋對不同區域和不同行業發展路線的反思、改革、轉型和創新,這表明企業的活力越來越成為諸多企業管理者思考的中心議題。

        解決企業的活力,一方面要進行必要的制度創新,另一方面企業則必須大力推動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發動機,提供著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相互關系在于 —— 前者領跑后者,后者對前者進行全方位的支撐,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使管理范式從生產型向技術創新型轉變。

        當前國內大多數企業仍屬生產密集型企業,依照生產型管理范式運作,其生產效率低、產品單一、技術含量低以及內部管理不善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向市場經濟不斷邁進,企業管理行為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但從根本上仍未擺脫生產型管理范式的框架。

        比如,一些企業單方面強調營銷管理的作用,但應該看到,如果產品的質量、功能沒有進一步提高,僅靠營銷是不能解決企業面臨的根本問題。還有一些企業以引進外資方式作為企業的發展戰略,但事實已證明,對許多外資方而言,所合資的企業更多只是一個加工車間,或者打開中國市場的一塊跳板而已,外資方在合資企業外獨資設立同類公司,打開自己市場的做法屢見不鮮。

        與生產型管理范式不同,技術創新型管理范式的企業運作極大地增加了技術、信息等資源的投入,充分調動企業員工的創造性,努力通過技術創新獲得專利,并樹立品牌效應,從而打開企業發展的新途徑。

        所以,管理范式的轉變才是根本點。

        向技術創新型管理范式轉變

        由互聯網拉動的信息技術革命已經對世界經濟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經濟體系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密不可分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產品的壽命周期正在不斷地被縮短。

        在一種開放的經濟體系內,所有企業必須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位置,而只有技術創新,可使企業取得一種屬于自己的無形資產,一種他人難以模仿的資產,技術創新是響應當今經濟體系的唯一手段。

        技術創新管理范式的核心內容如下:

        首先,產量多少不再被看作是評價企業經營好壞的關鍵,而產品及工藝的創新程度體現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研發部門成為企業的核心部門。當自身產能不足時,通過外包生產來彌補,成為一種普遍采用的解決方法。

        其次,企業管理者的重要職責在于將市場與技術持續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不是單純的完成產量,簡單說來,就是不斷挖掘市場需求,持續開發潛在的市場,用技術將潛在需求轉化為可消費的商品。

        再次,技術引進、技術模仿將只是技術創新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企業需依靠自身努力,創造出擁有自身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

        最后,技術創新的管理是系統管理,需建立現應的制度創新來配套及支持,提高創新效率。

        總的說來,要進行技術創新型管理范式轉變,企業管理者要樹立“企業是一個為社會提供附加值的組織”的核心觀念,技術創新則是提供這種附加值的最重要手段,與此同時,要把技術改造、技術引進統一到技術創新上來,用其服務于企業的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的特征

        “創新”一詞最早出自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J. A. 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12年《經濟發展理論》一書,用以表示“將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導入生產體系”?!靶陆M合”包括:引進新產品,引進新技術,開辟新市場,應用新型材料,實現生產的新組織模式等,由此演繹出來的“技術創新”,則是指將一種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引入市場。

        技術創新的本質是將科學技術應用于產品、工藝及其他商業用途,從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比如,福特公司將流水線作業、傳送帶以及零部件的可交換性等科學技術組合起來,創新出汽車生產的新方式 —— 汽車生產的流水線裝配作業,用技術方法解決了一個用可靠的質量、最低的成本來生產大規模產品的經濟問題。當汽車被大規模生產出來后,人們生活方式得到了根本改變。

        科學技術發明只是一個新觀念、新設想,只有將發明引進工業生產體系之中,發明才能轉化為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具有下列特征:

        (1)創新收益的非獨占性。由于知識復制要比知識創造容易得多,所以創新者難以獲取從創新活動所產生的全部收益。

        (2)創新的不確定性。與成熟產品的生產相比,技術創新不確定性要高得多,一種新方案往往要經過成百上千次的試驗及探索才能成功。比如,一個新藥的研發通常需10年以上的時間,在這樣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里,市場會有很大的變化,新藥面臨著一研發成功就被市場淘汰的可能性。

        (3)創新的市場性。技術創新活動必須圍繞著市場目標進行,純粹的技術突破而沒有市場價值的技術并不屬于創新。比如,航天技術至今仍屬于科學技術的范疇,但是,當某天人類可以向地球外的適住星球移民時,航天技術就有了市場目標,就轉化為技術創新。

        (4)創新的系統性。系統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創新要求企業內各個部門密切配合,如研發部門與生產、銷售部門的配合;二是指創新的實現需依賴外部環境的密切配合,這包括經濟、政治以及與創新相關的其他產業的技術水平等。

        技術創新與項目思維

        項目是組織進行的一個臨時性活動,在一段事先確認的時間內,運用事先決定的資源,產出一個獨特且事先定義的產品、服務或成果。而項目管理是指在項目活動中運用專門的知識、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項目能夠在有限資源的條件下,實現或超過設定的需求和期望。把項目管理的思路推廣到企業管理中,這就是項目思維。

        技術創新是一個過程,是臨時性的任務,也是一次性的任務,由此可見,技術創新的過程就是一個項目過程。

        技術創新型企業是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通過技術創新項目的運作來對企業活動升級換代,動態應對當前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

        企業內的日常經營活動,傳統上是由若干職能部門加上一系列生產部門來完成的,職能部門通過固定的流程設定來控制生產部門的生產,而生產部門通過執行流程來完成企業活動。對于以重復性勞動為主要特征的生產型管理范式的企業運作,這能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但對于大量以非重復性勞動(創新為核心)的企業運作,顯然已不適合。

        既然技術創新的過程是一個項目過程,那么項目管理的思維就可以助推技術創新型管理范式的企業運作。

        項目思維對于技術創新型管理范式的價值在于:

        (1)目標是項目管理中最重要的概念,項目從頭到尾都是以目標為導向的,目標是項目前行的驅動器。

        技術創新型企業的目標是實現持續的技術創新,簡化或摒棄與目標無關的企業管理流程,且根據目標來排列管理事務的優先級順序,就能保證在關鍵事務上的高效;與此同時,根據目標設置,可以不斷改進企業自身的效能,使企業更能符合新產品和新服務的經營活動。

        (2)技術創新型企業的計劃管理與生產型管理范式企業是完全不同的,計劃的控制和調整占據了核心地位。

        項目管理中需制定詳細的子目標和里程碑來保證進度的實現。若目標中沒有里程碑和檢查點,計劃執行中的狀態和偏差將無法把控,當然也無法通過PDCA流程去調整和改進計劃。

        上述的理念對于技術創新型企業的計劃管理是適合的,因為技術創新的成果是在過程中逐步明確的。里程碑的樹立有利于技術創新成果的雕琢,技術創新的過程就是階段式(里程碑)的更新換代的過程,每一階段的優化,可使得技術創新的成果更符合市場需求。

        一個細化的技術創新過程計劃,以及計劃的動態適時調整,對于技術創新型管理都是非常必須的。

        (3)在項目管理中,有項目就有項目經理,這就解決了生產型管理范式企業中普遍存在的管理人員能上不能下的難題;與此同時,在項目管理機制下,管理人員責任感被強調且定位在核心,這對于企業執行力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依照項目思維,技術創新型企業的管理人員可根據組織環境及團隊人員特點,運用項目管理的方法及工具,從技術、風險、范圍、進度、成本和質量等方面綜合思考問題,這將極大地提高企業中層的管理能力。

        (4)在項目管理中,管理效率的提升取決于資源整合的成功度。技術創新型企業以基于項目思維的方式整合內外部資源,可使各部門間的協調及信息傳遞的效率大為提升。

        生產型管理范式企業的信息傳遞基本上是上傳下達,而橫向及交互的信息很少。技術創新型企業因其性質,大量信息不僅從上往下,而且從下往上、橫向、交互的信息也是大量的,這就需要樹立項目管理中的觀念 —— 把信息作為重要的生產力,且進行系統管理,從而充分發揮信息的巨大作用。

        (5)運用項目管理中的目標驅動觀念可使得企業員工充滿主動工作的激情,有目標驅動意識的員工會很清楚工作計劃和目標,而工作則完全圍繞目標而展開,且隨時去檢查執行和計劃的偏差,查詢問題的根源,不斷的改進提高自我的工作效能。

        (6)房地產企業及建筑施工企業是典型的基于項目管理的企業,它們的企業宣傳以項目為主,與其他行業一成不變的產品廣告相比,該類企業廣告總能讓人耳目一新,其關鍵在于不斷建成的新項目。

        雖然其它行業由于產品限制,不可能經常以新產品來宣傳,但是技術創新項目是有利于提升企業形象的。

        不斷的技術創新,使得技術創新型企業有可以展現的歷史,比如微軟、蘋果等公司的歷史回顧,特別讓大眾感受到企業對于人類歷史的使命感。把技術創新內容充實到公司產品的宣傳中,一個蓬勃發展的現代企業形象就會給大眾中留下深刻印象。

        將項目思維用之于企業,特別是技術創新型管理范式的企業運作,這本身就是一種制度創新。

        技術創新型管理范式企業的組織

        企業組織結構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最具代表性的是直線職能制和事業部制兩種。

        生產型管理范式企業多采用直線職能制,直線職能制又稱為U型企業結構,權力集中于高層。企業按照功能劃分為若干職能部門,每一個部門是一個垂直管理系統,每個部門或系統由企業最高層直接進行管理。該組織結構有利于企業集中有限的資源,投到最有效的項目上去。

        本世紀二十年代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針對企業實行多樣化經營所帶來的復雜管理,提出M型企業結構(事業部制),其發明者是管理學家斯?。ˋlfred P. Sloan,JR)。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1920年的危機中,因這套新型的組織結構而起死回生。

        事業部制(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M型企業結構),即按產品、市場、區域和用戶等要素劃分,在集中決策的基礎上實現分權經營的一種組織形態。

        從上可以看出,M型企業結構與項目管理密切關聯,事實上,基于項目管理的企業都建立了類似的組織框架,其結構中把“事業部”改稱為“項目公司”。

        在M型企業結構下,各個部門的創新、管理、生產的費用都可單獨核算,這改善了創新的組織和激勵方式,除此以外,企業在具備了靈活創新能力的同時,也保證了在部門協調、重大創新戰略等方面的優勢。

        比如,某電信公司把固定電話與移動電話分成兩個事業部,移動電話的前景美好,但固定電話卻被認為是走下坡路的產品。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固定電話的增值服務因其價格相對移動電話低廉而大受歡迎,穩固了市場份額。如果將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放在一個事業部,則固定電話的發展勢必會受限及邊緣化。

        綜上所述,事業部制發揮出較直線職能制更大的創新潛力,更能適應了現代市場的劇烈競爭,完全適用于技術創新型企業。

        技術創新項目構成了事業部的基石,實現了層級制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而事業部則定位為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具有利潤分配和投資決策上的很大的自由性,兩者的結合對于技術創新型企業的運作非常有效。

        對于不斷動態發展,持續創新出新產品及新服務的技術創新型企業,由于采用了M型企業結構,既保證了有負責戰略決策的集團公司,又保證了具有事業部性質的子公司,企業因產品升級換代而產生的管理成本大為減少。

        結語:企業的核心能力

        在當今市場上,企業的競爭力變化相當快,無論是世界500強企業還是國內500家最大企業,十年前的排序與十年后比較,會完全不同,要保證企業的核心能力,筆者以為:

        (1)通過對企業產品及服務的持續創新,給消費者帶來獨特的價值和體驗,保持市場的新鮮度。

        (2)通過對企業的多元化經營,為市場提供多樣性選擇,力爭占據最大的市場份額。

        (3)運用項目管理思維去打造技術創新型企業,靈活應對信息時代多變的市場競爭環境。

        技術創新型企業擁有更寬廣的未來。

        作者簡介:

        技術與創新管理范文第9篇

        近年來,專利在企業中扮演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專利要求必須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專利的目的是為了讓專利所有者擁有排他性使用該項技術的權利(Chesbrough,2006),使其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動態的和無形的資產,尤其是在高新技術企業,如生物技術和化學品行業。本文主要定位于高新技術企業,探討專利管理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其中重點討論了專利管理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為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的專利管理提供理論指導,最終目標是通過有效的專利管理改進創新績效。

        2專利管理與技術創新的內涵

        2.1專利管理的內涵

        專利管理一般定義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產權制度安排,創建激勵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促使技術創新主體充分發揮創新技術作為生產要素、無形資產、戰略資源的重要作用。目的是促進新技術的創造、推廣和應用,以此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專利管理的作用機制重點表現在專利獲得、保護和商業化三個環節,這些環節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實現技術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和商品化,促進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國外學者Macdonald(2004)對“專利資產管理”做了廣義上的定義,有效的專利管理是組織維持其競爭優勢必不可少的手段。先前的研究使用專利來衡量組織技術創新績效,并把它們作為創新的產出(OECD,1997;Cohen等人,2002)。然而,事實上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專利可以作為創新的成果。大多數無形資產的創新成果沒有或不能獲得專利。因此,作者認為,專利確實是一個防御工具,但其作用并不僅限于防御工具,更是一個戰略工具。這種轉變需要深入的調查專利管理和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

        2.2技術創新和技術創新績效的內涵

        技術創新實質是一個過程,包括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研究開發、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及其商業化。技術創新源于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包含了生產新產品、采用新工藝、開拓新的市場、獲取原材料新的來源、創建了新的組織形式五個內容。企業只有依靠技術創新才能發展。企業技術創新產生的技術發明、專有技術、專利技術等都是企業獨特的無形資產,是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無形資產在企業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曲元元,2008)。技術創新績效是指對一個企業知識的應用和技術創新活動的評價(Hagedoorn和Cloodt,2003)。創新績效的定義有兩層含義。廣義上講,創新績效是指技術發明和創新業務知識。同樣,創新績效也可以表述為經濟績效EP和社會績效SP(Shan,2002),產品績效和工藝績效。在高新技術企業,績效通常與技術創新緊密相連。因此,創新績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新過程的有效管理,以及管理者應該繼續識別、開發、保護、分配資源和能力,以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狹義上說,技術創新績效是指一個公司引入市場的發明創造的數量,即新產品,工藝系統,或者新設備。雖然許多學者對于專利是否納為技術創新績效的指標意見不一,但他們一致認為在高新技術技企業,專利是衡量技術創新績效的合適指標(Mansfield,1986)。本文結合技術創新績效廣義與狹義的概念,定義指標內容應該包括經濟利益,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企業的社會責任。即技術創新績效由經濟績效(EP)和社會績效(SP)來衡量。EP主要是指新產品或服務,利潤的主要來源和創新成功率的報告。SP主要是指在生產和管理過程中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

        3專利管理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3.1專利管理為技術創新提供保障

        從專利管理的一般定義可知,專利管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產權制度安排,創建激勵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促使技術創新主體充分發揮創新技術作為生產要素、無形資產、戰略資源的重要作用。專利管理的目的是促進新技術的創造、推廣和應用,以此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政府不再干預企業的市場經營活動,而是提供了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完善的法治體系。因此,專利管理的制度環境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就能避免其他企業搭便車的行為,以及竊取技術創新成果和知識資產的行為出現。最終激勵企業追求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3.2專利管理能夠降低企業技術創新風險

        專利管理的制度環境為技術供需雙方提供交易平臺,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場風險。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技術創新都能為企業帶來收益,有些創新活動會給企業帶來風險。比如競爭對手比本企業更早推出更具創造性的新產品,或是消費者在消費觀念和需求上發生了相應變化,或新產品投入新市場的成本太高,企業盈利過低或不盈利。企業通過專利管理可以規避技術創新的市場風險,企業通過專利管理調查專利文獻,從已有的專利技術中汲取思想、經驗和教訓,做好相關領域技術和市場的預測,最終通過申請專利來鞏固市場地位等。針對市場需求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以及競爭對手施加的壓力,高新技術企業不得不承擔愈來愈大的市場風險這一問題。企業可以通過專利管理調查專利信息,預測市場前景;最后通過申請獲得專利來增加防御屏障,從而采取比較靈活的策略規避市場風險。

        3.3專利管理能夠激勵技術創新,維持企業競爭優勢

        良好的專利管理能夠確??萍既藛T的創新成果不被竊取,激發科技人員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因為技術發明創新獲得了專利,可以激勵科研人員的發明創造積極性,進而推進技術創新。所以,有效地專利管理也是激勵科研人員發明創造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專利制度通過發明創造者的專利申請獲得而依法授予其專利權,專利權人就擁有了排他性的使用權,或者進行專利權轉讓后,可獲得比投入大得多的回報,這樣就有了資金來源,可以支持科技人員繼續新的發明創造,促進技術創新成為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此外,專利管理通過實施無形資產管理、保護專利技術和技術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方式對技術創新成果進行保護,從而使企業保持技術創新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3.4專利管理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績效

        提升專利管理是高新技術企業提升技術創新績效的途徑之一。不管是企業還是社會的技術進步、創新往往都是與專利保護密不可分的,專利的獲得能夠激勵技術創新。專利獲得對于專利的保護和商業化產生積極影響。同時,專利的獲取和商業化的結合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提高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的關鍵是有效的專利獲得和緊隨其后的專利保護和專利商業化。

        3.4.1專利獲得提升技術創新績效。專利獲得是技術創新的成功標志之一。一個重要專利的獲得能夠促進銷售額提升,增加市值。專利引用也能夠提升企業財務績效,進而提升企業績效。由于我國大部分高新技術企業處于制造業領域,專利是企業的重要資產。專利的獲得就意味著企業無形資產的增加。專利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一種生產經營性資源,能夠為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帶來積極影響。

        3.4.2專利保護提升技術創新績效。專利保護的作用是防止競爭對手簡單地復制或反向發明。專利保護降低了公司感知市場的不確定性,并且降低了等待的時間價值;因此,專利保護能提高企業的經濟績效。企業要想成功地通過內部(如產品開發)或外部開發手段(如轉出授權)獲得技術回報,就需要進行足夠的專利保護,來維持高新技術企業專利的有效性,最終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

        3.4.3專利商業化提升技術創新績效。專利管理由專利獲得到專利保護的最終目的是進行專利商業化。專利商業化的模式包括獨立的生產,特許經營,規范專利許可,銷售,建立初創企業和企業聯盟。高新技術企業的專利獲取、專利保護都是為了專利最后的成功商業化,通過專利商業化將無形資產轉化為有形資產,為市場提供所需要的產品,從中獲取利潤。

        4小結

        本文以高新技術企業為背景,采用文獻分析結合行業實際情況討論了專利管理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其中,重點論述了專利管理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未來高新技術企業應該對專利管理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國家專利管理制度的大環境下,根據企業的自身條件和規模,建立符合企業自身發展需要的專利管理體系,為企業整體的技術創新提供保障,以確保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技術與創新管理范文第10篇

        關鍵詞:科學技術 管理創新 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推進科學技術與管理創新的時代意義

        (一)科學技術管理具有時代性

        科學技術與管理創新極大地促進和深刻影響著人類生產和社會的發展??茖W是揭示事物發展規律性的思想和認識;技術是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展成工藝方法與技能;管理包括國家管理、地域管理、單位、行業、業務管理等,履行管轄、控制、監督、處置的重要職能,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神經中樞”,科學和技術作為兩個既有本質區別又有內在聯系的概念已成為一個有機整體??茖W技術的進步勢必導致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的創新與促進科學技術的進一步提高??茖W技術與管理之間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對社會經濟系統發展深化的作用已被人們所共識。

        科學技術管理的本質是社會生產力,從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以來,科學技術管理就迅速發展,今天的科學技術管理對社會各個層面空前的影響程度,儼然在社會思想文化、社會生產和社會變革中都起到重大的作用?,F代科學技術管理對生產力系統各個要素和層次結構都產生了滲透和影響,深刻地改變和影響著社會中的微觀、中觀、宏觀層面?,F代科學技術管理改變著我們對自身的認識,對發展觀念的認識,對財富本質的認識,改變著企業的策略,城市的發展,改變著國家的戰略。作為整個社會大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現代科學技術管理不僅承載著社會和諧發展的經濟價值,而且還通過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促進人與社會協調發展、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承載著社會和諧發展的人文價值和社會價值。

        (二)科學技術管理創新有利于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

        一個國家的實力主要是由政治實力、文化實力、軟實力、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技實力等硬件實力構成的。在現今激烈的全球競爭形勢下,科技實力已經越來越成為第一硬實力。因此,科技創新對提升我國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正不斷向高級化和多元化方向發展,從國際上看,全球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更新換代的周期越來越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管理創新是國家發展的戰略先導和戰略保障,要堅持把科學技術管理創新同國家發展戰略、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目標、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增強科技管理創新新動力,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水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勝出,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占領高端,率先發展。

        (三)推進科學技術與管理創新是在新的起點上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是十以來中國提出的新的戰略目標。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很大的成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出口國,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0%,同時,中國經濟社會又始終面臨“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一系列的嚴峻挑戰,這成為制約我國在下一階段發展的主要障礙。推進科學技術與管理創新就是站在更高的平臺上提出的科學有效的發展路徑: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培育強大的發展優勢,突破經濟發展的瓶頸,繼續保持經濟長期平穩增長,化解潛在的系統性風險,實現居民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突破日益趨緊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茖W技術與管理創新是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構建新的發展體系,推動產業的改造、優化和升級,以科技管理創新的巨大能量推進國家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推進科學技術與管理創新要點

        (一)堅持自主創新

        推進科學技術管理創新,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當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時候,不能回避的現實是,我國很多產業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潤低,受制于人。過去,我們主要用發展的高速度拓寬發展空間,今后,我們必須依靠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一是要瞄準國際創新趨勢、特點進行自主創新,使我國的自主創新站在國際科學技術管理發展前沿;二是要將優勢資源整合聚集到戰略目標上,力求在重點領域、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進行多種模式的創新,既可以在優勢領域進行原始創新,也可以對現有技術進行集成創新,還應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

        (二)推動企業成為科學技術管理創新的主體

        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下一步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有效釋放市場配置科技創新資源的決定性力量,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通道。企業是市場主體,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對產業和產品的創新最為敏感。由企業主導技術研發和創新,才能有效整合產學研力量,加快成果轉化應用。首先,進一步確立企業的主體地位,讓企業成為技術需求選擇、技術項目確定的主體,成為技術創新投入和創新成果產業化的主體。讓科技要素、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其次,高校、研發機構、中介機構以及政府、金融機構等應與企業一起構建分工協作、有機結合的創新鏈,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協同創新體系。

        (三)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實施知識產權戰略

        創新性是科學技術管理的本質特征。從科學技術管理的創新過程來看:即從創新設想的提出、確認、開發,成果的有效應用于市場,都是創造性的活動;知識產權貫穿于科學技術管理創新的始終。知識產權是社會財富的重要來源,也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戰略資源。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注重對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這樣容易激發創新者的積極性,給他們創新的動力和源泉,也才能將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引導和凝聚到創新和發展上來,有利于經濟的進步和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

        三、推進科學技術與管理創新的大趨勢

        人類歷經了數千年的農業經濟和不到300年的工業經濟的發展,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革命為主導的新經濟時代。從總體上說,未來高科技及其建立在此基礎上的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對于經濟上的生產力,政治上的影響力,軍事上的戰斗力和社會發展上的推動力的影響之大,將決定著國家未來的發展命運。

        (一)進一步明確我國科學技術管理發展的戰略目標

        到2020年我國科學技術管理發展的總體目標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管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在21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

        正如指出的,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

        (二)我國科學技術管理發展的重點任務

        我們必須依靠科技管理創新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以迎接全球經濟競爭和合作的挑戰;提供為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的建設進程及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所必需的科學技術管理支撐;我們必須面對相對緊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用盡可能少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取得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經濟增長,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未來應瞄準重點戰略目標部署科學技術管理工作,組織隊伍,尊重科學規律,充分尊重科學家的學術創新自由。應按需求和市場為導向,支持和引導高技術發展和產業化,要把發展能源資源和環境保護技術放在首要位置;把掌握裝備制造業和信息產業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作為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的突破口;把生物技術作為未來高技術產業迎頭趕上的重點;加快發展天空和海洋技術,加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研究。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做出戰略性的貢獻。

        (三)落實推進我國科學技術管理創新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我國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必須轉入建立市場經濟框架下構造新的有序結構的階段,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式,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萍脊芾眢w制改革的關鍵,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繼續推進科研院所管理體制、國防科技體制和科技宏觀管理體制等方面改革。

        制定和實施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大財稅金融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使企業創新投入能夠得到合理回報,特別是要抓緊落實國家已經出臺的研發投入抵扣所得稅務政策。鼓勵大學和研究機構的自主創新成果通過技術轉移實現產業化,設計拓寬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的實現途徑。

        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萍纪顿Y是戰略性投資,要建立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要調整財政性科技投入的結構,重點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支持重大戰略產品和重大科技工程式,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等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要切實加強科技經費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引導企業和社會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是最寶貴、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自主創新,人才為本。要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體制環境。發展創新文化,培育創新意識,營造創新環境;加強科學普及工作,廣泛傳播科學思想,形成崇尚科學、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用社會化、群眾化和經?;目破辗绞?,廣泛滲透于各種社會活動中,才能形成規模宏大的社會化的富裕有生機的創新發展的新局面。

        注:本文為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上一篇:科學創新教育范文

        免責聲明
        發表評論  快捷匿名評論,或 登錄 后評論
        評論